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早、规模大、建筑艺术品位较高的著名烈士陵园。为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亲自考察确定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烈士陵园。1950年3月开始动工,1954年8月1日建成开放。1950年兴建时命名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设管理委员会”;1953年8月华北军区政治部将撤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建设管理委员会”组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1955年2月更名为“北京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1979年6月12日经民政部和北京军区政治部同意恢复“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名称。
我园位于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43号,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纪念建筑物为: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95年,落成于1997年,2009年维修改建。碑高约25米,纪念碑的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为我园亲笔题词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镶刻着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为陵园撰写的碑文:“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民主保卫世界和平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基四周的汉白玉主题浮雕,分别为“人民战争”、“解放石家庄”、“狼牙山五壮士”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白求恩纪念园,种植了四行具有加拿大特色的枫树,地面采用了枫叶地雕,为白求恩大夫营造了一个回归家乡、落叶归根的意境。纪念园中心是白求恩大夫的全身汉白玉塑像,高三米。塑像后方是白求恩大夫陵墓,坐西向东,汉白玉石碑上刻着“白求恩大夫之墓”七个鎏金大字。石碑的两侧刻有白求恩大夫的简要生平以及毛泽东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节选。墓体后方是以加拿大标志性建筑为主题的壁雕,两侧以激光影雕的形式简明扼要的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华的动人事迹。柯棣华纪念园与白求恩纪念园东西相对,纪念园中央的花岗岩石座上,矗立着柯棣华的全身汉白玉雕像,像高2.7米。塑像后方是柯棣华陵墓,坐东向西。墓前的汉白玉碑上刻着“柯棣华大夫之墓”七个鎏金大字。墓碑的南侧建有印度援华医疗队队长爱德华纪念碑。北侧为印度援华医疗队巴苏华纪念碑。墓体后方是以印度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壁雕,两侧以激光影雕的形式讲述了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成员在华的战斗历程。东西墓区安葬着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318位革命烈士的遗骨,安放着660余位革命烈士、老红军及英模人物的骨灰。其中,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高克谦,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民族英雄”马本斋,冀中军区8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政委王远音,红军骑兵团创始人、第一骑兵团团长刘云彪,晋察冀民兵爆炸英雄李混子,“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第67军军长李湘,新时期爱民模范张金垠。2014、2015年民政部公布900位著名抗日英烈中有48位安葬在这里。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坐落于园区中轴线北部,2011年2月动工,2012年3月主体建筑完工,2014年4月4日举行开馆仪式并正式对外开放。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馆高20.5米,为上下两层建筑,总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3000平方米,陈展主题为:“红色太行,英雄河北”。整个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十个单元。三部分分别是“红旗插遍燕赵大地、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燃烧燕赵、万众一心抵御外敌;河北军民保卫解放区、柏坡圣地孕育新中国”。展览以大量丰富翔实的历史图片、珍贵文物、雕塑、声光电,多种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河北省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史。特别是10组雕塑和大型油画增加了展览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丰富了展览内涵。其中《地雷战》、《地道战》、《破冰运粮》、《鱼水情深》等雕塑,细腻、形象、逼真生动。18米长、6米宽的油画《迎接曙光》,则是河北省目前面积最大的油画。该展览是目前河我省唯一的、全方位展现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河北军民的奋斗史和革命史的大型主题展览,填补了本省同类展览的空白。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该展馆位于烈士纪念碑亭的西面,此展馆也是专门为纪念牺牲在华北地区的国际友人而修建的,建成于1972年,建筑面积约1580平方米。最新的一次改陈是在2015年1月,展览经过11个月的全面提升,于201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重新布展的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版面文字说明采用中英文对照,设计风格极具现代气息,改变了以往单调的图片式的展览,加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高科技陈列形式,并通过大型景观和雕塑、油画、版画以及多媒体屏幕的形式,再现了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来到中国,救死扶伤、忘我工作的生动画面。该纪念馆由中厅、白求恩事迹陈列、印度援华医疗队事迹陈列的三个厅组成。在中厅,首先看到的是多媒体大屏幕,滚动放映着纪录片《国际主义的模范》,大量珍贵的历史镜头让我们得以重温在中国人民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民族处于危亡之际,大批的国际友人远渡重洋支援抗战,在抗日战场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就是这些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杰出代表。大屏幕东西两侧的墙壁上雕有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前线抢救伤员及印度援华医疗队五位大夫救死扶伤的浮雕,浮雕为仿砂岩,形象逼真地再现了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东侧展厅为“印度援华医疗队事迹陈列”。西侧展厅为“白求恩事迹陈列”。为了方便观众了解展馆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在中厅的东西两侧也就是印度援华医疗队事迹陈列和白求恩事迹陈列的进门处,分别设有触摸屏。能让观众从感官、视觉等方面感受人物的全面立体。西侧触摸屏为白求恩展厅内容查询,包括:白求恩年表、白求恩在中国活动路线图、名词注解(人物介绍、革命事件、相关名称)、身后哀荣等。东侧触摸屏为“为了正义与和平——国际友人支援中国抗战”。内容包括:正义声援、新闻报道、医疗救护、救助难民、参加建设、反战斗争、并肩战斗等。其中包含了除我们熟知的白求恩、柯棣华的事迹以外的其他世界各国在抗战中在各方面为中国人民的抗战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如: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拉贝等。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的图片大量采用了沙飞、吴印咸、罗光达、叶曼之等老一辈革命摄影家的作品。当年,他们用镜头记录了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在中国工作、生活以及在前线抢救伤员的动人画面,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使我们得以形象的感受那一幕幕永恒的瞬间。加拿大著名历史学家、白求恩故居纪念馆顾问、《不死鸟——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作者罗德里克·斯图尔特先生专门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白求恩纪念馆撰写了对白求恩伟大一生的评论。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署白求恩故居纪念馆馆长斯考特.戴维森先生为重新布展完成的白求恩纪念馆专门发来信件,以示祝贺。白求恩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自上世纪7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有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爱好和平人士,来这里参观、交流,举行多种多样的有意义的纪念活动并留言留影。这在全国为数不多,也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之一。烈士纪念馆,位于纪念碑广场的东北方向,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纪念馆坐北朝南,灰砖砌墙,屋顶外观为四角,建筑风格庄严凝重。烈士纪念馆由序厅和东、西两个厅组成,是陵园建园初期的主要建筑之一,最新的一次改陈是2012年3月,经过重新装修和布展的烈士纪念馆,展厅面积290多平方米,共展出了高克谦、马本斋、周建屏、包森、吴迪等50位烈士的生平简历和革命事迹。陈列展览以图片、文字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讲述着烈士的英雄事迹,展出的烈士按照牺牲的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展馆设计的主色调以热烈的深红色为主,象征着革命烈士精神永盛不衰。辅以深沉稳重的灰色基调,衬托出观众对烈士的敬意与哀思。展厅的设计方案利用了原建筑的走廊,使其成为两侧展厅的延续,加大了展厅展墙的实用面积。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首批国家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先后被国家妇联授予“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称号,被民政部授予“行风建设优秀基层窗口单位”称号,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