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名人居 时光留声机里的岁月回响

作为京畿重地,历史上许多名人在河北留下了足迹和故事,还有许多名人就出生、成长在这块土地上。河北至今保存着许多名人旧居或故居,它们历经岁月洗礼,仍挺立在城市、乡间,默默诉说着前尘往事。

在河北,来一场名人旧居探寻之旅,如同开启一条通往过去的时空隧道。就像留声机播放一支老歌,幕布上投映一部黑白电影,借由名人旧居,我们得以在短暂的“闪回”中,看见一个个远去的背影,聆听一段段岁月的回响。

这场旅行会带给人双重趣味:睹屋思人,名人故事引人追寻、耐人回味;思人睹屋,百年老宅低调风雅,等待着慧眼识得它美的人。

21cb7cd7-00e0-492a-b414-3570dba5ffdc

北戴河老别墅   在高台明廊下看海听涛   

■文/安春华

北戴河不仅有碧海蓝天,还有神秘而深沉的座座老别墅,低调地隐藏在海滨的现代化楼宇间。当你下榻一座宾馆、一个休养疗养单位,走在院里,不经意间就会与老别墅不期而遇。红顶素墙、高台明廊,它们的外表或许不再那么光鲜,其“内核”却自带一种卓而不群的气质。曾经,一个个非凡人物就坐在那宽大的明廊下看海听涛……

何香凝别墅   洞户香凝藏画魂

走进北戴河东经路5号院大门,向左望去,远远就能看到一座中式建筑的青砖灰瓦,它就是东金草燕别墅,也称何香凝别墅。走近了,一座典型北方风格的民居呈现在眼前。一溜正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连前廊)两间,硬山式加前卷棚屋顶,两侧带耳房。前廊封闭起来,但木窗落地,采光通风都很好,宽敞、通透、明亮。廊下摆放着成对的藤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香凝曾多次在此避暑、办公。想必,当年她也曾坐在藤椅上,与友人喝茶聊天吧。

历史上,外国人在北戴河大建别墅,欧陆风情占了主流。北戴河文保所所长闫宗学概括,“高台明廊、红顶素墙”是北戴河老别墅的典型风格。而何香凝别墅却不同,它是北戴河近代唯一的中国传统梁架式建筑。

何香凝别墅由森泰工程司设计,建于1942年,整体为中式建筑。一点特殊之处,是在耳房外又建有小耳房,带一些日式建筑风格。据考证,由于原房主林伯铸为日本占领北戴河期间的伪风景区管理局局长,经常与日本人交往,需要翻译和文书记录会议内容,工作人员不能上桌,便在会议室一侧小耳房布置一张桌子提供给翻译和文书使用。

林伯铸这栋别墅后来转让给日本人东金草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其收归国有,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香凝在北戴河避暑休养时,就住在这栋别墅里,与沈钧儒比邻而居。

说来也巧,在中式建筑里,住进一位擅长中国画的女画家,房与人似成“绝搭”。

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她曾担任第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何香凝擅长中国画,常以雄狮猛虎表现中华民族的觉醒。她的画作立意讲究,借对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的描绘抒情明志,这些充满斗争之意的作品不仅记录着上世纪初叶以来的风云变幻,是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同时也是她七十年革命生涯和人格品行的生动写照。

遥想当年,何香凝住在这里,是否不辍笔墨,创作了许多中国画呢?一位杰出的女性,让这座不算惹眼的传统建筑变得不再平凡。

ce91cfad-17db-4b5a-93a3-49d69eb88234

沈钧儒别墅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简约风”

就在何香凝别墅西边20余米,矗立着一栋风格完全不同的别墅,它就是沈钧儒别墅。

走近了看,这座西式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两层,一层为毛石垒砌,二层为清水砖垒砌,质感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色彩上又呈现出和谐统一。淡灰的色调、简洁的样式,使这栋别墅气质素朴、大方。

闫宗学介绍说,北戴河老别墅多为红尖顶、大回廊,而这栋别墅是平顶的,回廊也不大,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代表了时尚前卫的“现代简约风”。过去登上楼顶小坐,大海一览无余,看海听涛,最是令人艳羡。如今附近有建筑遮挡了部分视线,但从楼顶西南角望去,还是能够看到大海。

沈钧儒别墅原房主为冀东知名商人王瑞书。1951年10月,海滨区政府将其收归国有。1953年秋,中央决定暑期在北戴河办公,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被安排在这栋别墅。

沈钧儒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法学家、政治活动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沈钧儒与何香凝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曾联合创作书画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北戴河作“邻居”期间,两人也一定经常串门聊天吧。

沈钧儒别墅的内部装修也很有特点,带着老上海洋房的风格,低调而富于质感,走进去,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当地复原了沈钧儒居住时的原状,增设了沈钧儒生平展览和一些沈钧儒手迹文物。

b3bedd86-3252-45a4-ac6b-bf5e9b782c0a

白兰士别墅   见证国际友人的大爱精神

北戴河东经路65号东经路宾馆院内有5栋老别墅,其中建于上世纪初的白兰士别墅,具有北戴河老别墅的典型特点:高大的防潮地下室,宽敞的明廊,红色的铁瓦屋顶,简洁朴素的混水砖墙。窥一斑而知全貌,走到这里,一定不要错过。

白兰士别墅整体感觉大方、实用。它采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美式上下提拉窗,每扇窗子仍保存有原装百叶。外门中间部分也采用能上下活动的百叶窗,通过调整百叶的位置来调整通风量。别墅为西式建筑,但融合了中式元素,塔楼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寿”字图案,廊柱雕刻中国传统花卉图案,成为中西建筑风格融合的代表。

白兰士别墅因房主而得名。白兰士又译柏韵士,挪威人,土木工程师,1904年来到中国,曾长期在上海生活。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惠德丰大楼(1951年改名四川大楼)就是他设计的。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大量难民涌入租界,上海原有的红十字会等国际救济组织积极救助难民,联合成立上海国际救济会,白兰士为常务委员、救济组副主任。上海国际救济会设立3处收容所,收容难民6000余人。10月末,救济会又在沪西一带救出难民1.2万余人,并增设三处收容所,收容了大批难民。作为救济组副主任,白兰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白兰士别墅收归国有后,接待过许多中外友好人士。其中,医学博士、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来北戴河曾多次在这里避暑办公,因此这栋别墅又称马海德别墅。宽敞的别墅外廊,为马海德和他的朋友们提供了休息座谈的好地方。

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出生于美国,1933年来到上海,结识了宋庆龄和史沫特莱、路易·艾黎等人。1937年,由宋庆龄推荐,他前往苏区访问,写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了改进苏区医疗事业的建议,被任命为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顾问。同年,马海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学会了中国普通话和陕北方言,还把名字改成中国名“马海德”。1950年马海德加入中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9年,马海德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住在北戴河期间,马海德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经常为他们看病,见到小朋友问寒问暖,送他们糖块吃。他平易近人的性格、温暖善良的笑容,至今印刻在当地人的心里。

起士林别墅   一个德国人的梦想,一段中国人的回忆

旅游旺季走进位于东经路96号的北戴河起士林大饭店,迎面就能看到一栋漂亮的别墅,同时闻到空气中飘浮着的西式甜点的香浓味道。这,就是满载当地人对于西餐西点美好记忆的起士林别墅。

起士林别墅建于清末民初,先为商人陶通伯所有。别墅收归国有后,依托这栋别墅及附近土地建起了北戴河起士林大饭店。老字号起士林的西餐美味,俘获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心。

当年德国厨师起士林来到中国,开了天津历史上第一家西餐厅,又在北戴河购地建起两幢别墅,开办西式糕点加工场,并先后在西经路、东经路开设门店,使起士林成为北戴河的知名餐饮品牌。只可惜那两栋别墅和店面今已不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外交工作的需要,国家划拨包括陶通伯别墅在内的16.72亩土地,在外交人员休养所北侧建立了“起士林北戴河分店”,扩大西点和西餐经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戴河起士林曾接待过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国家领导人和众多国际友人。

起士林别墅坐落在一片红花绿树中间,环境优美,别墅洋气、漂亮,令人赏心悦目。别墅为西式建筑,中式元素装点。或许因为陶通伯是商人,中式图案多出现圆形钱币,寓意财源滚滚。别墅三面为宽大前廊,廊下放置西餐桌椅,游人在这里可以品尝到百年老字号起士林的美妙滋味。

16ed4e9f-116f-4695-bc19-78ec68839458

李大钊故居   革命先行者的成长印记

一座朴实无华的青砖宅院,见证了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诞生和成长,留存了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不朽印记。

■文/安春华  ■图片由景区提供

北依碣石,南望渤海,滔滔滦河水从村东流过,这就是坐落在唐山市乐亭县城东南的大黑坨村。村子中央,坐落着一座古朴的青砖宅院——李大钊故居,它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诞生的地方。

李大钊故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千余平方米。四周用十字花墙眼封顶的青砖围砌,主房、配房、院墙高矮匀称,大门、二门、后门错落有致,三院一体,层次清晰。建筑格局合理,古朴无华,是具有乐亭民房建筑风格的穿堂套院。

走进故居前院,迎面安放着李大钊烈士的铜像。台阶高耸,松柏、鲜花簇拥,庄严肃穆。李大钊目光炯炯,眺望远方,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铜像东面,是东厢房三间,曾是李大钊的伯父李任元教私塾的学馆。西面有两间敞面碾棚,内有过去家中用过的一盘石碾和大小两块石碑。较大的石碑记载了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华严寺前置买香火地的经过,苍劲匀称的字体是李大钊的父亲李任荣21岁时写的。较小的石碑是李大钊祖坟上的墓碑,从碑上可以考证出李大钊的祖先是1404年(明永乐二年)从山西奉诏迁到这里,进而推断出大黑坨村已有约600年的建村史。

跨进二门,来到中院,视野豁然开朗。中院有东厢房三间,1889年10月29日(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李大钊就诞生在此房的北间屋。室内陈设展出的板柜、掸瓶、座镜是李大钊母亲周氏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南面两间一明,摆放着当年李大钊母亲使用过的织布机一架。靠南间放着一祖先龛,里面供奉着李大钊祖先及父母的牌位。

中院北面是六间相连的正房。其中东边三间,是李大钊的大祖父李如珍居住的地方,当年为了更好地照顾大钊,他便把大钊抱过来。东正房内屋两间一明,室内陈设基本上按原来的生活风貌,展出了李大钊祖先留下的桌椅、板凳、顶箱立柜、板柜等家具,还有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其中,李大钊生前使用过的一件物品尤为引人注目——他在北大担任图书馆主任时用过的一把藤椅。当年李大钊就是坐在这把藤椅上“妙手著文章”,写下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宏文巨作,成为他首传马列播火种的见证。

过正房是后院,后宅又从中间用丈高的十字花墙眼的青砖院墙从南到北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各有样式相同的后门,一宅两院的特点十分清晰。其中东院的两间东厢房,是李大钊家过去盛粮食的房子,大钊童年时为了安静,时常在这里读书、写字、作文章,室内陈列着李大钊用过的方桌和书架。立于屋内,仿佛依稀看到那个被私塾老师称赞“嗜读书,手不释卷,博闻强记,品学兼优”的少年,看到他秉烛夜读的情形。

李大钊故居不但是李大钊同志诞生和幼年、少年成长的地方,而且是他和夫人赵纫兰成婚安家生活过的地方。1920年,李大钊同志筹备建党,工作繁忙,才把夫人接到了北京。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后,他的夫人赵纫兰被要求限期离京,赵纫兰不得不返回故里,就这样赵纫兰与孩子们又在故居生活了六年。

现在,李大钊故居的前院、中院、后院分别栽种了当年李大钊十分喜爱的藤萝、丁香、白玉簪等多种花木。每年四五月间,前院的藤萝、中院的丁香竞相开放,置身院中,花香沁人肺腑。人们睹物思人,观花敬人,对先烈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李大钊故居正西数百米,有一棵600多年的古槐树。村里人说,李大钊小时候常在树下玩耍、读书、看皮影。故居与古槐树之间的街道两侧民居,被打造成清末民初的样貌。置身其中,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感受到革命先辈充满激情的热血年华。

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凭身份证免费领取

附近景点:李大钊纪念馆等

c902304f-d691-4c2d-8b9b-67fcd8dd7fe8

晏阳初旧居   见证“平民教育家”的梦想与实践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当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的晏阳初先生毅然决然地率领全家迁居于此,开展平民教育“定县实验”。

■文/砾华    ■部分图片由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

说来话长,我对晏阳初先生的关注开始于一个展览。2000年12月,在河北省博物馆(今河北博物院)展出的《风雨如磐——“五四”前后的中国(西德尼·D·甘博中国摄影展)》,其中一组镜头便是关于晏阳初先生在定县(今定州市)开展的乡村教育运动。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某幅画面上,晏阳初先生为坐满成年农民的“扫盲班”上课的那个背影。如果不看介绍,很难相信这位一身粗布长衫的中年男子,竟是一位曾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获普林斯顿大学硕士学位的“海归”。

9年后的一个秋天,当我参加媒体组织的活动来到定州晏阳初旧居,在正屋墙上再次看到一字排开的这组照片时,感到尤为亲切。出自西德尼·D·甘博之手的珍贵镜头,无声讲述着晏阳初先生的史迹:

1926年,从美国学成归来的晏阳初,深感占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受教育程度太低,决心在乡村开展平民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他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社,选择距北京不足200公里的定县作为实验区,带动一批留学生、大学生和教授、学者、医务人员进入农村。

这些留过洋的城里人在条件艰苦的乡村住下来,从认字开始帮助农民触摸现代文明,使定县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乡村建设实验区。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定县实验被迫中止。

1943年,西方各国数百所高等学术机构在纽约举行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集会,由于晏阳初在农村开展平民教育有绩,与爱因斯坦、莱特、杜威等著名学者和科学家一起被授予“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东方人,定县也因之2022年2月刊付印48.jpg成为世界性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市中山东路路南。当年,先生毅然决然地率领全家迁居于此。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北方建筑风格的民居,不大的四合院内,共有坐南朝北、四梁八柱、起脊铺瓦的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1985年,旅居海外的晏阳初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95岁高龄的他,当然不会忘记曾经承载过自己激情与梦想的定县。据说,当他看到自己旧居保存得如此完好时,非常激动……在这里,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深深以他为荣。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精心保护及妥善修复下,历尽沧桑的晏阳初旧居重焕光彩,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晏阳初旧居,屋宇俨然,草木繁茂。晏阳初,这位祖籍四川巴中的老人,已将一世英名长存于定州这个千年古城了。相信每一位到访者,也会将“晏阳初”这个名字长存于心中。

d851bdd5-d771-49f8-a345-6aab285d598f

段家楼   闪回到百年前的“洋气”生活

位于石家庄井陉矿区的段家楼,是段祺瑞家族投资正丰矿而留下的工业遗存。这座百年老宅建筑讲究、装修奢华,走进它,如同闪回到百年前的时尚生活中。

■文/安春华  ■图/王会良

在今天冀中能源井矿集团三矿的位置,民国时期有一家大矿崛起,它就是正丰矿。正丰矿的大股东是民国著名政治家、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段氏家族投资矿业,兴建了供正丰矿高级职员工作和居住的段家楼。几年前,我曾在一个夏日走进这里,惊叹于它的豪华、讲究,以及中西合璧的浓郁风情。

从外边看,半圆形的围墙、蘑菇石砌成的厚重墙面、黑漆铁艺的大门,透出一派西洋韵味儿。走进去,与正门相对的“小姐楼”玲珑别致,其石拱券廊、罗马柱、百叶窗,都极具西洋风格。而建在中轴线之外的“总办大楼”,虽也是西洋样式,但高大气派,与小姐楼风格有别。至于一进大门要穿过的凉亭,则为典型中式风格,歇山式建筑,筒瓦覆顶,木雕彩绘,都按中国传统做法营造。

总办大楼与小姐楼之间有葡萄长廊,我去的时候,廊下紫花盛开。葡萄长廊旁边有一地道出口,原来段家楼建有秘密地道,1929年工人罢工时,矿主就从地道逃至凤山火车站,跑到石家庄躲灾。如今,人们认为地道使段家楼建筑群具备了立体旅游价值。

走进楼里,其内部陈设的文物令人大开眼界。有古老的木制冰箱,有木雕葡萄图案墙裙板——难以想象这么高大精美的木雕原来贴满了墙壁作墙裙用,有不论走近走远都能照到人全身的穿衣镜,还有四个人同时到场才能打开的保险柜,等等。甚至壁炉瓷砖还像当年一样锃亮,暖气片还如当年一样好用。

木地板是原来的,家具是原来的,浴缸也是原来的。不少人在西柏坡参观时产生疑问:小山村里怎么会有现代化的办公家具和电话、沙发?原来这些都是从段家楼拉走的。1947年正丰矿回到人民怀抱后,成立了机械厂生产军火,支援解放战争。1948年春天,朱德总司令曾视察正丰矿,并决定将段家楼内的办公物品作为战利品运往西柏坡。

1912-1913年,段氏家族入股正丰矿,段祺瑞个人投资最多,他还号召劝说多位军政界要人入股,像段祺瑞之三胞弟段祺勋以及阎锡山、曹汝霖、王士珍等名人,都在正丰矿有股份,其中,段祺勋担任总经理。1913年,建起豪华的段家楼建筑群。段祺瑞有没有在这里住过已不可考,但段祺勋作为总经理,肯定是在这儿工作生活过相当多日子的。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那时就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如今虽然这已普及,但看到百年前的“原装”生活场景,还是会惊叹,并久久感慨着。


6d84898d-39ce-4987-8ee2-5228d11659d2

王士珍旧居   拥挤城市中的“世外小桃源”

王士珍旧居位于正定县城内,现存两进四合院落,以优雅、安静、质朴的风格,成为拥挤城市中的一个“世外小桃源”。

■文/贾小勇■图/魏宏斌

在城市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之间,瞥见一座青砖灰瓦的四合院,感觉格外惹眼。拥挤的城市也有它宽容的地方,留出一块空间安置它的幽静,缓释着车水马龙的喧嚣和紧张不安。

我远远地看到它,内心出奇地平静踏实。与一百年前的老房子相遇,就像是与遥远的记忆谋面,亲切、温馨。我隐藏着这份兴奋,就像老房子隐藏着自己的秘密,我想我们已是心照不宣,我就放慢了脚步,与老房子的这份优雅步调一致,我不愿惊动了它沉睡的清梦。

四合院的垂花门端庄精致,高大的院墙衬托出木门的小巧玲珑。垂花门是院落的主要通道,它曾经的主人走进走出的风光日子不复存在。这扇大门其实早已经关闭,房子主人的故事并未延续,院子里发生的所有悲喜被时间收留,深锁在高墙大院里的每一个房间。门两侧的花卉叶子油绿,粗大的槐树高过了院墙,像是一个伞盖,企图庇护院子里的一切。

我有些怅然若失,索性迈步走上门前的台阶,无意中看到台阶间生出的细密青苔,心中竟有一丝释然。我不再感慨。

推门而入的我显然是仓促的,院落规整肃然的氛围很快将我包围,我的步履变得缓慢。安静的院落令我心如止水,青砖铺墁的地面简单古朴,一条砖路通向台阶之上的正房,环顾左右低一截的厢房,与正房比对出鲜明的层次感,而在当年的居住者那里却是标明了地位和身份。

我还是更喜欢这个优雅别致的院落,院子虽说不大,空间感觉却是极为宽敞,这是院落与房屋建筑比例相互协调的效果。现代城市里已很难遇到这样的院子,几乎所有院落空地都建起了简易房屋,空间狭窄,拥挤不堪。更多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院子。

我漫步在这座安静的四合院里,身心无比轻松。屋檐廊角投下的影子铺展在地上,随着太阳光线的角度慢慢变大、变小,直至渐渐消失。透过这光影变化,我似乎知道了一些人事方面的道理,了然于心,欲语无言。

阳光渐渐强烈起来,院子里更加明亮了,冰冷的院墙和房屋似乎慢慢恢复着它的温度,阳光之下的一切事物令我感到生动亲切。

a71ad4bf-8b7b-48f7-a3e3-cf1890fbe862

一片绿荫笼着院子二分之一的空间,我循着枝枝蔓蔓追看过去,原来是院子西侧角落里一株紫藤树。紫藤枝干老态龙钟,交错缠绕,紧密无间,一时间无法分得清楚,像是远去的一个个勾连着的故事。紫藤树上的标牌透露了它的身世:1905年德国公使从印度移植到此,原为两株,东西对称,现东侧紫藤已经灭失。

百年紫藤树长势喜人,老枝新叶,郁郁葱葱。东侧紫藤灭失的悲伤并未影响到它,也或许,我根本读不懂它的忧伤。浓荫笼罩的院落清幽深邃,令我流连驻足,浮想联翩。我想起李白的《紫藤树》诗:“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而今紫藤依然,花蔓抖擞,密叶青翠,香风阵阵,美人何在!我不由得向东侧灭失紫藤的方向望了一眼。

穿过一进院正房,就来到了另一个院落,院子里的山楂树此时正好,碧绿的叶子间,颗颗红山楂像是岁月不老的眼神,这是一棵树对季节的承诺,一如来年的默然绽放,不离不弃。

在山楂树的映衬下,正房门两侧柱子上的一副对联愈显雅致。对联令人深思:“困中求志富中求德禅中求己,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横批“三不堂”。

这“三不”说的极为实在。在人事纷纭的世间,仰俯天地,观照自心,不愧一事一物,不愧一人一己,坦荡如砥,内心清明,方得光明自在。这是在起落沉浮的人生中不改初衷的做人准则。遵循着它,磨砺自己,人格精神定会光彩夺目。

四合院的主人是正定人,他叫王士珍,平民出身,跟随过袁世凯,被誉为北洋三杰之首,官至陆军部长、总参谋长和北洋总理。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有津津乐道可以言说的,也有难以启齿不可以说的。索性,就不再说什么了吧。还好,留下了这座四合院。

在我走出四合院的时候,我整理着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垂花门、紫藤、山楂树、三不堂。

在我离它越走越远的时候,我梳理着它给我留下的感觉:优雅、安静、质朴,还有那三不堂前的启示。从此,我的心里就有了一座四合院,并深深永驻,想到这,我倍感欣慰。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