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舞狮
来源:
狮舞又称“狮子舞”、“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徐水舞狮,历史悠久,始于清,兴于新中国建立之初,盛于改革开放。
徐水舞狮风雨兼程,经历了坎坷曲折的发展之路,由最初的几个舞狮会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20余个,拥有800余人的演出队伍。中国歌舞团以及十几个省市杂技团、歌舞团纷纷到徐水挑选演员,40余名徐水舞狮艺人离乡赴大城市从事演艺生涯,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徐水是名符其实的“北狮发源地”,素有“北狮之宗”的美誉。
徐水县的舞狮子,仿照历代石狮的形态,在色彩、造型、装饰等方面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精心制作而成。古雅圆大的狮头,宽阔隆起的前额,黑亮有神的活眼睛,前伸而突起的鼻子,张闭有度的大嘴,稍微颤动的双耳,五官起伏有致,加之头顶用彩绸扎成的彩球的映衬,更显得狮子的威武雄壮,憨态可掬。
在表演上分为"文狮"和"武狮",前者的主要特点是刻画狮子的温顺的神态,如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后者则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钻火圈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整理和改进,将"文狮"与"武狮"的技艺精华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既表现了雄狮的勇猛和活泼,又表现了耍狮人的勇敢和智慧。许多惊心动魄的舞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