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吃在衡水 食之唇齿留香的这款灌汤包您还没吃过就亏大了

王集灌汤包源于“王集刘家包子”,其创始人为衡水市阜城县王集村的刘文通。清末民初,刘文通和“两眼眯”(绰号)大哥合伙儿做小吃生意,他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馄饨、面片汤,兼卖馒头和窝头,生意不是很红火。后来,刘文通结识了樊阁庄的樊回成。樊回成会蒸包子,见过世面,性格爽豪,与刘文通意气相投。刘文通跟他学会了蒸包子的手艺,打出了“王集刘家包子”的牌子,专门做起包子生意。刘文通为人实在,做事一丝不苟。一次调馅时仅香油他就倒了半桶,包子蒸出来香气四溢,被赶集的人一抢而空,从此“王集刘家包子”名声鹊起,刘文通的生意也越做越好,在阜城县崔庙镇出了名。   

1

 “王集刘家包子”小有名气后,刘文通没有就此满足,而是不断探索如何使包子质量更好,更受人们欢迎。他打听到曾在天津狗不理包子铺做师傅的红庙村人邱立仁回到家乡,便想尽办法和他交上了朋友,并聘请他到自己的包子作坊做了师傅。这样,“王集刘家包子”自然就汲取了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先进制作工艺,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风格特点。

当时,“王集刘家包子”的面皮采用发杠面;馅料也讲究,并把用配方特殊熬制的肉汤揉进馅里;捏包子时讲究最少捏30个褶以上,以使包子外形美观,形似花朵;每笼放50个包子,急火快蒸。包子蒸熟后馅汤分离,汤鲜肉嫩,皮薄流油,食后唇齿留香。加之刘文通处事大方,重义轻利,有钱没钱都可以吃包子,使他人缘颇佳,生意更好,“王集刘家包子” 的名气很快传遍方圆百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文通之孙刘如海重操祖业,从此,在王集及其周围集市上,人们又看到了“尘封”几十年的“王集刘家包子”。在他的带动下,王集村许多人都学会了“刘家包子”的制作技术,有时,在同一个集市上能同时出现几十家“王集包子”。从八十年代中期刘俊海去北京经营“王集包子”开始,一个个敢闯敢拼,能吃苦、善经营的王集人走出家门,相继进入东光、衡水、泊头、南皮、沧州、廊坊、保定、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或县城,打出“王集灌汤包”或“王集包子”的牌子,用他们那种朴实中夹杂灵活,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经营风格,把同样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地方名吃推荐给了城市的消费者。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