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吃在衡水之“三点水”

在衡水老城区,许多老年人都知道,在其少年时,衡水流行着一种颇受欢迎的大众化宴席一一“三点水”。

“三点水”,顾名思义,三点就是点三道不同类型的菜肴。水,就是指在三道菜之后要有一个汤。“三点水”的全部内容是:四个凉碟,四个小碗,四个中碗,再加一个杂碎汤。四个凉碟是指肚丝、口条、肝、香肠;四个小碗(也称四热吃),是熘三样(熘肝尖、熘肥肠等)、炒里脊、苜蓿肉、炒双皮等其中的四种;四个中碗指的是烧肉、水煮白肉)、东坡肉和肘子肉。另外,在“三点水”上完之后,还可根据顾客需要随时添加别的菜,俗称加大件,包括鸡、鱼、海味等。

1

“三点水”有一套专用器皿和一套独特的烹制方法。其中最能彰显厨师手艺的是四个热炒;最具风味的是四个中碗,四个中碗都是用猪肉烹制,经过煮、炸、蒸、熏四道工序,放入8号扣碗中,再浇上原汁,吃起来香而不腻,绵软醇厚。“三点水”虽然丰盛,但价格并不贵。据老年人回忆,在民国时期,一席“三点水”的价格,不包括酒水和主食,一般是一块大洋。此外还有0.8元和1.2元一桌的。如果要添大件,则需另加钱。

当年,做“三点水”最著名饭庄应属长宴楼,厨师是沈大渊,外号沈厨子,他做的海味也比较有名气。此外,还有竹林春的蔡三强,河西亲仁街常月波的“戏楼庄”“三义栈”等。刘忱、田子和、戴发起等人开的中等规模的饭庄也有这种席面。值得一提的是,大约在清末,竹林春饭庄把“三点水”中的四个中碗演变成“八大扣碗”(包括扣肘子、扣米粉肉、扣酥肉等),发展和丰富了“三点水”的内容,曾名噪一时。

“三点水”经济实惠,颇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那时,县城居民家庭宴请宾客,大小商号来了客户,机关、学校的各类职员,来衡经商的各地商人,进城赶集或卖粮的较富裕的农户,都要到饭馆点上一桌“三点水”,有的家庭有时还叫上一桌送到家里,四五个人能饱餐一顿。由于衡水是繁华的水陆码头,来往的客商很多,所以衡水“三点水”的名字逐渐被带到各地,越来越有名气。

2

关于“三点水”的起源,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有一年南巡路过衡水,地方官员精心烹制了“三点水”端上桌,乾隆皇帝品尝了很满意,于是赐名“三点水”。按史料记载,衡水老石桥落成后,乾隆赐名“安济桥”,但是没有到过衡水,只是去过景州、阜城等地,所以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另一种说法是道光初年,衡水来了一个绰号叫“尤嘎子”的县令,他的母亲是道光帝的奶妈。衡水民间传说他称道光帝为二哥,由于没有功名,道光帝把他放到衡水做县令,是他把“三点水”从宫廷带到衡水。他经常用“三点水”招待客人,在他的推动下,这种菜系被传到衡水民间。

从“三点水”各个菜的特点来看,尤其是四个中碗中的“清水煮白肉”,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满族风味,这是满族入关后为不忘本而极力保留和推崇的一个菜。这样看来,衡水的传统名吃“三点水”或许与宫廷多多少少有些关系。

“七七事变”后,滏阳河水运断绝,西关一带的商业受到很大影响,经济萧条,人们维持生活都很困难,“三点水”也就没有了市场。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衡水传统名吃三点水又出现在市面上。1986年,一个“三点水”饭庄在河东礼堂街开业,曾火爆一时。可惜的是,这家饭庄后来却改变饭菜风格,据说是一些年轻消费者不太认同这个传统品牌。看来,“三点水”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消费群体的饮食习惯。在各地饮食文化交流日益便捷,各色菜系让人眼花缭乱时,若想让“三点水”长盛不衰,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添新的内容。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