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一笔皆匠心,手随心塑铸古韵——陈氏定瓷
来源: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咏定瓷》中曾有“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一句,尽管对“琢红玉”注解后人众说纷纭,但可见出此时期士大夫阶层对定窑的赞誉与青睐。同时,也因其广销天下,在宋代被誉为“天下第一瓷”。
定瓷原为民窑,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因曾隶属定州管辖,故称定窑。定瓷烧制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同汝、钧、官、哥窑一起,号称我国宋代五大名窑。历经近千年,
几经失传。在陈氏定瓷老一辈艺术家的反复探索挖掘和第二代传承人的创新发展下,那千年前仅供奉于庙堂之上的定瓷,如今重返人间,并盛满了百姓的烟火气息。
回眸
一捧泥土即千年
“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是定瓷的标签,作为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烧制白瓷的窑口,以装饰见长。定瓷不稀罕华丽的釉色,以其独特的色泽和淋釉技法,生辣感与手工味形成了凌厉铮然的风格,其蕴涵的明丽气质,明显区别于其他陶瓷类型,定瓷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遂元朝刘祁《归潜志》曾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创烧于唐,盛于北宋。北宋中后期定窑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其釉质莹润,色泽温和宛如牙雕,纹饰布局严谨、线条清晰、层次分明。
元朝时期,由于定窑所处地区战乱频发、工匠南迁、资料缺失、工艺失传等诸多因素,长达六七百年烧制历史的定窑,窑火一度中断,及至停烧……
定窑白釉刻花玉壶春瓶
及至1978年,时年24岁的陈文增进入保定地区工艺美术定瓷厂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制瓷工人。在工厂里,陈文增遇到了“现代定瓷三杰”的另外两人——蔺占献、和焕。
彼时,河北省正筹备定瓷烧制技艺恢复工作。当年,曲阳正式成立定瓷实验小组,如今赫赫有名的“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便是小组的核心成员。
由于断代性失传,历史上流传下有关定瓷生产工艺的文献仅有只言片语。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多地学习制瓷工艺,到故宫博物院请教专家,终于在材料、拉坯、利坯、刻花、施釉、烧制等方面逐一-取得进展,渐渐地,他们烧制的瓷器刻花越来越流畅,胎体质薄透光,颜色温润如象牙。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千年前的宋人美学终于在他们手中盛放。
定窑“唇”系列之一
传承
千年神韵一旋中
作为定窑第二代传人,庞水辉18岁起,就跟“定瓷之父”陈文增学习拉坯,手就青泥,旋转、旋转……20余年光景,都付一旋中。
青泥手就兴融融,
心向白云邀太空。
肥瘦高低凭我意,
千年载史一旋中。
——庞永辉《七绝·拉坯》
在陈文增诸弟子中,庞永辉以拉坯见长。庞永辉这首《七绝·拉坯》中,我们会深切地体会到,他多年练就的一身拉坯技艺,早已游刃有余、出神入化、随意自在了。
20余年的投入与专注,庞永辉的拉坯风格愈发大气洗练、饱满流畅。他首创的双层拉坯,工艺难度很大:或从器型底部分层,如宰相之腹,大度翩然;或从顶部分层,胎薄如翼,光质如绸。
庞永辉工作照
有同门师弟观永辉师兄拉坯,常觉欣然:观其拉坯,要抛开技术,应感内心。形随心起,遐思飞长,肥环燕瘦,随意开合……庞永辉言道:“拉坯是个体力活,却不是个简单的体力活。拉坯是一个手随心塑的历程。坯在手,如在心,心开意解,方能心手双畅。”
庞永辉还创造出一套当代定窑拉坯规范。他的拉坯技术多次在全国获奖,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拉坯状元。2013年,他发明的中空拉坯及双层拉坯技艺获得国家专利。
蝶变
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6年6月12日,陈文增大师仙逝。
还未从师父突然离去的悲痛中回过神来,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的一揽子事务就压在庞永辉肩头。接手公司董事长,成为“陈氏定瓷”新掌门,庞永辉深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庞永辉看来,定窑发展面临转型,即曾经的御用瓷器,收藏市场上的天之骄子,如今也应该走进千家万户,而不该拘泥于小众的艺术市场。从2013年开始,庞永辉便有意识将公司定窑生产从高端艺术瓷更多转型到日用瓷市场,从过去70%销售的都是高端大师作品,到现在70%已经转变为日用瓷。
从高端到平民,定瓷的转型并没有面目全非,“雅致、 含蓄、内敛的核心文化元素和近乎严苛的品控,是定瓷发展遵循的铁律。”庞永辉说。陈氏定窑车间外有一堵出名的“残次墙”。每天,工人们都会把不合格的定瓷收集起来统一销毁。“这是定窑的不变追求。”庞永辉表示。
松、竹、梅(岁寒三友盖碗)
在秉承其师陈文增提出的“定窑文化新概念”初衷的同时,庞永辉表示,继续将定窑传统工艺向当代艺术瓷、生活用瓷“两条腿走路”的转轨迈进,让定瓷成为当代生活的美学。
曲阳定窑恢复生产已40年余,现如今,定瓷厂家、作坊已达100余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产值2亿元,成为曲阳重要的经济产业和文化名片,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陶瓷业都占有重要地位。
来源: 保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