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关城紫荆关,见证千年古战事
来源:
驱车走到易县紫荆关,公路傍着玉带般的拒马河迤逦前行,另一侧是壁立的高山,远方层峦叠嶂,风景绝美。紫荆关位于易县城西紫荆岭上,这个时节,关墙骨骼分明,愈显古朴厚重。
紫荆关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内三关”,始筑于战国时期,秦、汉时称为上谷关,北魏时称作子庄关,东汉时称为五阮关,宋朝又被称为金坡关,到元代始被称为紫荆关,而紫荆关之名也与紫荆山上开满紫荆花有关。
紫荆关长城——北门段维修之后
紫荆关四周群峦环抱,沟壑纵横,地势险峻,通衢要冲,是重要的交通、军事要塞。它西可扼控宣化、大同,东可直下居庸、燕京,为“畿南第一雄关”。原紫荆关关城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城圈组成,从上空俯瞰呈莲花形。明朝洪武初年,大兴土木改筑旧城再建新城,才形成现今的规模。以城内真武山为中心,大城套小城,城墙顺山势而建,作战时既可互为呼应,又可独立作战,这种独具匠心的建筑布局,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
进入紫荆关城,第一道门建在今坡下村西山峡谷。关墙由关门向两翼伸展,直达顶峰绝壁,此关门现已塌毁仅存遗址了。过此关门,便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古道,在盘道顶端两山相间的谷地建有南天门,城墙东起万仞山顶经南天门至奇峰山山顶。
紫荆关长城北门
南天门券拱城门额上嵌有石匾阴刻横书“畿南第一雄关”,可惜早年石匾已同南天门一起被毁掉了。过了南天门,又过二重门才能到紫荆关城的南门。此门坐东朝西为石券拱门,门额上嵌有匾题“荆塞金城”四字,并署有“万历十七年岁次乙丑孟秋吉日立”等字样,进入此门之后,才算进了紫荆关城里。
行至“紫塞金城”处,攀爬而上,感受古人诗云“万里蜿蜒壁,千峰拥塞门。风雄秦上谷,气压赵楼烦”之境。这里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城圈,城内炊烟袅袅,尚有农户在此生活。民居在山、城墙、树木的环抱下,显得格外静谧安详。长城就如同盔甲,冰冷向外,柔软向内,所以外侧城墙多高大,内侧城墙偏低矮,且有一个非常婉约的称呼,叫做“女儿墙”。我想,当将士们在城墙上巡逻、战斗之时,是不是也常常念起家中的父老妻儿,也因此更添豪情与担当。
紫荆关长城临河段
千年来,紫荆关见证了无数次的金戈铁马,征战杀伐。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乌桓大兵一路杀来,直抵紫荆关下。守将马援做出诱敌深入的假象,乘敌方将士得意之时,突然袭击,收复了紫荆关,解救了危局。
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居庸关久攻不破,突然抽出主力挥师南下,一举攻克了紫荆关,然后攻取涿、易二州,又由长城里侧向外反攻居庸关,在里外夹击下,居庸关终被攻克;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分兵四路发起强攻,并在土木堡俘虏了明英宗,挟皇帝攻克紫荆关,一口气打到了京都的西直门外,险些明朝灭亡;
另外,明末李自成从紫荆关挥师北京;
清代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在紫荆关浴血奋战;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坐镇张家口的蒙疆驻屯总司令阿部规秀中将,在紫荆关南黄土岭被八路军击毙。
时光荏苒,故人不在,而长城依旧,那斑驳陆离的城墙,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淡然地看着身边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来源: 保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