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会治水的不只有大禹,还有衡水故城人!

故城县依河而居,因河而兴,大运河是衡水故城人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岁月和长期的治水过程中,故城人民的智慧逐渐显现,其中“龙尾埽”、挑水坝就是治水的结晶。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改燕京为元中都,定为陪都,并将政治中心转移到华北平原,就在这一年,故城正式立县。此后忽必烈又将元中都改为大都,并开始大修运河,为了缩短大都到杭州的航线,忽必烈决定不再绕道,而是开凿新的运河河路,“去弯取直,使之南北直航”。

1

大运河流经故城县

在这条京杭运河路线上,位于河北与山东交界处的故城,成了关键的节点,而忽必烈所修的这条运河就是元明清时期沟通南北漕运的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京杭大运河纵贯故城县境的长度超过了75公里。

京杭大运河在带来便捷交通的同时,也为故城带来了不小的水患。

2

故城县的“运河第一湾”

故城县郑口镇西侧的运河河段,河道弯度非常大,郑口险工也跟其他河段的险工夯土坝不一样,一共有大大小小的六处高坝。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说,京杭大运河在流经郑口镇时,出现了一处长约2.5公里,呈倒“U”字形转弯,这也是当地人口中引以为豪的“运河第一湾”,因为这里最能体现故城老百姓治水的智慧。

姜玉岭:咱们可以看一下大运河的宽度,洪水来时达到150米左右的水面宽度,水来的比较急,直冲弯度这儿。当时老百姓一看,就想这儿需要建个东西缓解一下水流,才能起到保护大堤的作用,哎!当时政府跟老百姓就开始慢慢修建六个挑水坝。

从清光绪23年(1897年)到1947年,官方在运河左岸河堤薄弱处的六处险工陆续修建挑水坝。挑水坝的“挑”字很形象,坝体从大堤伸向河道数米长,恰巧对应洪水过境时的冲击点。让世人惊叹的是,六座挑水坝因所处地理位置、水流状况不同而形状各异。

4

六座形状各异的挑水坝

姜玉岭:六个挑水坝建设的形状都不一样,有锐角的、有钝角的、还有平面的。这六个挑水坝起到保护县城,保护老百姓起到决定性作用。

记者登上其中的三号挑水坝,坝体上测量水位高低的标尺依稀可见,姜玉岭说,洪水过境时,超警戒线水位最高能达到14尺(1米=3尺),接近5米。自从修好了这六个挑水坝,这里便再也没有出现过决口和漫堤现象,如今正对运河的坝体上仍然有古人留下的“抑息狂澜”四个大字,透过这四个字,可以看出故城人斗水患的决心。

除了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6处挑水坝,在故城的“运河第一湾”还有一片粗壮的柳林,姜玉岭说,在建挑水坝之前,故城百姓为了缓解洪水对堤岸的冲刷,将长成的柳树拦腰锯断,用麦秸捆成一排,倒挂在岸边,水流过时,远远望去,仿佛龙尾一摇一摆,甚是壮观,这种民间治水方法又被形象的成为“龙尾埽”。

姜玉岭:水位涝的时候,自然而然长起了好多柳树,来了水以后,把树冲倒了,这柳树倒了后能减缓水的冲击力,当时政府和老百姓组织起来在这儿种起了柳树,栽了两公里左右,都在这第一湾儿。

岁月如梭,如今,故城县开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不但在运河西岸恢复“古柳林”景观,传承水利文化,还推进综合规划、古迹修复、文物保护、景区开发、生态建设等多项工作,倾力打造县域运河文化新名片,让千年运河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故城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办公室主任王成龙表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了以大运河文化中心、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历史街区为代表的大运河文化观光旅游带,下一步将发挥好故城被列为全国150个核心区和河北省9个主题展示集群片区优势,奋力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衡水市文化旅游新兴目的地,真正叫响“运河明珠,多彩故城”旅游品牌。

故城县依托大运河打造的景观带一角

昔日斗水患,如今风光美如画,站在挑水坝观景台凭栏远望,动感活力的音乐从不远处的运河公园飘来,身穿艳丽服装的故城人正翩翩起舞,怀古望今,大运河的波光水影已经照亮了故城人的幸福生活。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