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就是从这个平凡无奇的小村庄走出了一代大儒……

在景县广川镇有一个村庄叫大董故庄,这里诞生和养育了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后来受到皇帝赏识到朝廷做官,举家迁往了长安,但乡亲们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他,当年董仲舒呱呱坠地的董家老宅,一直保留到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才在董家宅基地上建起“董故庄小学”。

2

唐代以前,大董故庄村东北角建有董子祠,后来又扩大规模建成了董子书院,在招收生员讲学的同时对董仲舒进行祭祀。建国后,乡亲们对董仲舒的景仰怀念之情丝毫未减。过去大董故庄的乡亲们有在口袋、钱褡上写上“董子故里”四个大字的习惯。带上这样的口袋和钱褡外出,大董故庄人觉得扬眉吐气,外村人见了也格外羡慕。

1

广川学宫董子书院

离大董故庄不远的故城董学村,是董仲舒“落帷讲学”的地方。董仲舒学识渊博,讲学旁征博引,深得学生和乡亲们的敬重。原来这个村叫“十里长村",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他将村名改为“董学村”。该村的苏氏大户,带头捐资建了一座董子祠。董子祠中供奉有董仲舒像,左右各立一学童塑像,称为左聋右哑。意思是说,董仲舒教学有方,感天动地,能把残疾人也教化为有学识的人。有一对夫妇捐资,在西山雕刻了一尊董仲舒坐像,原打算运往大董故庄的董子祠堂供奉。途径今枣强旧县村,赶上天下大雨,石像笨重无法运输,只得安放在那里。旧县村民也就地建了董子祠堂,用来供奉石像。

3

广川学宫董圣殿

董故庄历史上曾随广川的区划变迁,归属过不同的行政单位,这就使董仲舒的原籍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司马迁著《史记·儒林列传》,班固著《汉书·董仲舒传》, 都说“董仲舒,广川人也。”在汉代,既有过广川国,又有过广川县,且几经废置,今天准确地划定广川国或广川县的位置已是很困难的事情。据清《畿辅通志》载,条县(今景县)、枣强县、广川县皆为“高帝置”, 即西汉初年刘邦设置。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董仲舒既不是枣强人,同条县也没有任何关系。

后来,枣强、广川一起划归清河国,自东汉以至晋,广川县、条县都在渤海郡的治下。在晋代,枣强县曾废入广川县,到了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年)又恢复枣强县,并将广川县并入枣强县,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划归长乐郡(治所在今山东德州市境内)管辖。到了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 在旧广川县(治所在今景县广川镇)东80里处重新设置广川县(治所在今德州市境内), 不久又将广川县改为长河县。自唐代以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再无广川县的名字。但清《畿辅通志》所载景州(今景县)地图,醒目地标有广川镇、大董故庄的地名和位置,至今两地仍在景县的版图之内。

4

广川学宫三策园

广川镇是不是历史上那个广川县的治所呢?《辞海》是我国一本非常权威的综合性辞典,“广川”条写道:“古县名,汉置,因城中有长河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入枣强。”由此观之,广川地部分区域并入今枣强版图,而广川县的治所即广川镇及董仲舒的出生地大董故庄划入了当时景州(今景县)版图。

元代参知政事曹元用说,“按《汉书》, 董子广川人。广川属汉冀都郡,今景州条县是也。”又说,条县“西南乡有广川镇,其别墅曰董家里(今大董故庄),有祠在焉。唐、宋碑刻犹存。”明代兵部尚书、故城人周世选在《重修董子祠碑记》中说:“董子之生,实汉广川,今入景州版图,所谓广川镇者,即其故居也。”李鸿章编修《畿辅通志》时,作了更详尽的分析:德州、枣强、景州三处,郡名皆曰广川,祠祀董子。德州之曰广川,以晋武时改广川为长河,移属平原故也;枣强之曰广川,以汉景时分广川为枣强,后复枣强并入广川故也;景州之曰广川,以广川来属故也。其实董子之所生董家庄,在汉为广川县地,……后代即以广川割属景州,则庙食者在此不在彼矣。

文:参考《历史的星空》 邓文华著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