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隆尧秧歌戏

   隆尧秧歌戏是河北省独有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植根民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语言通俗生动,伴奏形式简单,曾在隆尧当地及冀南诸县广为流传,并逐渐流布于冀中、鲁西、豫北及晋东南等地,深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至今在冀南一带农村仍流传着一些民谣,如“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唱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隆尧秧歌在农民群众心目中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

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戏,俗称隆尧秧歌,原称隆平秧歌。它不是任何戏曲的从属和分支,它有着自已独特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尧山(又名唐山)县,有著名的“尧山八景”,其中“香泉润稻”描述了香泉河水适宜种稻的盛景。《唐山县志》也记载:“香泉润稻,在老僧桥下,泉自平地涌出,东流入隆平(今隆尧县东部)县界,可以灌稻,其稻更盛他处”,说明原尧山、隆平盛产稻米,其产量和质量胜过其他各地。

隆尧秧歌2

隆尧秧歌戏《闹大厅》选段

  由于当时农民长久在稻田从事劳动,为缓解疲劳,常哼唱一些小曲、歌谣。时间长了,逐渐演变为有一定规律或形式的稻歌、秧歌。隆尧秧歌戏的产生、发展,经过了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过程中的孕育期,明末清初的产生、形成期,清朝中期至民国的逐渐成熟期,抗战后期到新中国成立的大发展期,“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开放初期的兴盛和现在由于现代传媒、娱乐的发展影响而进入保护期。

longyao

  2006年5月,隆尧秧歌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漫漫的历史发展过程,因地域及其代表人物的缘由,逐渐形成了南、北、中三路秧歌戏。

隆尧秧歌3

  隆尧秧歌戏的唱腔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唱时只用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号称“五大件”的打击伴奏,无丝竹相配。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相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彻。由于唱腔无调门制约,因而演员的吐字运腔,因人而异,调门可高可低,变化自如,全凭演员的嗓音而定,更能发挥演员的演唱才能和天赋。隆尧秧歌戏剧本题材广泛、剧目丰富。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从最初近于小演唱的一人台逐渐成为三人戏、多人台,随着行当的变化和剧情的需要,角色行当分工愈来愈细,以至发展成连台本。其题材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戏,繁衍成神话戏、武戏、宫廷戏、爱情戏等。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