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昌黎民歌

  昌黎民歌是流传于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的一种民间小调,产生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昌黎作为冀东民歌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昌黎民歌是昌黎民间艺术的瑰宝,是勤劳智慧的昌黎人民世代传承、文化创造的积淀,也是多民族汇聚、多地区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久久传唱、生生不息,是冀东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

昌黎民歌4

  按演唱内容区分,昌黎民歌包括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生活四大类型,演唱形式则有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种。县境内地区不同,民歌类型的分布也不一样。东部沿海一带盛行劳动号子,南部地区山歌以秧歌调为主,西部地区与评剧的发源地滦县交界,单口篇和对口篇相对较多。其中东部沿海盛行的渔民号子代表着昌黎民歌的主流,民歌老艺人大多出生在东部地区,以演唱渔民号子而闻名。

昌黎民歌2

  昌黎民歌以当地方言为基础,曲调凄婉、如泣如诉、乡土气息极为浓郁,演唱技巧强调用“土嗓子”,突出“奤味儿”。这种唱法需要准确掌握好卷舌音、嘟噜音、颤喉音、喉鼻音、补字音、滑音、装饰音、重尾音等八个环节的技巧。演唱时一般用二胡、扬琴、笙、琵琶、唢呐、笛子等民族乐器伴奏,如果是在村头院落演唱,只需一副竹板打唱或一把二胡伴奏即可。昌黎民歌的旋律以徵调式居多,其次是羽调式,宫调式较少,角调式最少,转调的曲子也较少,具有清新、优美、朴素的艺术风格。

昌黎民歌1

  昌黎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昌黎县民间艺术的瑰宝。长期以来,昌黎县文化馆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的调查采访工作,共搜集传统民歌155首、劳动号子7首、叫卖调5首、抗日民歌22首,先后加工整理出《拣棉花》、《茉莉花》、《绣灯笼》、《看小戏》等优秀作品。以曹玉俭为代表的民歌艺人表现出色,享誉一方。鉴于昌黎民歌的历史流传和发展状况,2000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


文章、图片来源与网络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