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旅游资讯网

赵县背灯挎鼓

  赵县南寺庄村的背灯挎鼓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300多年里,那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始终陪伴着南寺庄人走过岁月,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敲打了几百年。2009年,背灯挎鼓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背灯挎鼓那宏大的阵容,欢腾跳跃的动作,无不展示着南寺庄人豪迈、奔放的个性。这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鼓乐,让南寺庄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


胯骨

  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敲击时节奏明快,韵律激昂,声震八方。起初,南寺庄的背灯挎鼓由一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组成,另有背灯16盏、青铜击打乐器40副。表演起来,喜迎春、新年乐、庆丰收、金龙闹海、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喜鹊登梅、万马奔腾等12番鼓点纷繁多变,节奏明快。此外,非正式表演时,还有几套踩街鼓点,如大街排、大得胜、雀恋窝等,将鼓点融入鼓面与鼓帮的交替敲击中,韵律优美,引人入胜。


胯骨3

  背灯挎鼓适于在广场或街道进行行进表演。表演者一律身穿红色古代武士服装,头包彩巾,别上红缨球,腰扎彩带,胸前胸后都佩饰护心明镜,16面挎鼓列队引领,一面大鼓跟进,12番鼓点轮番敲击,大鼓领鼓,挎鼓附和,铜铙、铜钹随其伴奏。为便于夜幕下表演,队员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宫灯,腰间挎鼓,在闪烁的红灯下呈一字长蛇阵行进,时而雀跃,时而旋转,那齐刷刷的打鼓击钹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数里相闻,气势磅礴。

胯骨2

  背灯挎鼓的韵律之美,给了南寺庄人精神的愉悦和振奋,击鼓成为他们抒发喜庆欢乐情绪的最好表达。背灯挎鼓走到现在已经有十一代人相传承,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改进,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胯骨1

  南寺庄背灯挎鼓艺术已融入了南寺庄人的血脉之中,正像村民所说的“村里就没有不喜欢鼓的”。从背灯挎鼓艺术队的成员就能证明这一点,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婆媳、有的是父子,还有一家四口都加入进来的。这里的村民喜欢土生土长的背灯挎鼓,热爱赋予他们激情和奋进动力的背灯挎鼓,并从中敲出了文明与和谐,敲出了吉祥与幸福,敲出了欢乐与健康,敲出了勇气与信心,敲出了团结与力量。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智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