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梨花大鼓
来源:
鸡泽梨花大鼓早期称“犁铧大鼓”,因演唱者手持犁铧片伴奏而得名(现改用月牙铜板伴奏),属于曲艺。
梨花大鼓植根于民间,所以说书人讲的故事也多是民间疾苦和农家生活的内容。梨花大鼓风格朴实,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以板式梨花腔为主,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是一种独特的声腔艺术,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等曲种吸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中长篇书见长,有慢板(哭调)、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句式有十字韵、七字韵等。
在鸡泽农村,通常是村里出钱,或者家家户户凑份子请艺人来说梨花大鼓,村里也称它为“说书”,说书曾是鸡泽、威县一代很流行的娱乐方式。一张桌子,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对月牙铜板;吊一个灯泡,放一碗白水,艺人站在广场大院,书一开场,上千人的露天表演场里雅雀无声,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主要伴奏乐器有三弦、铜板、京鼓。演员的服装也多是女穿旗袍,男穿长袍。梨花大鼓表演时一人多角,在叙说故事中,一人可扮演多种人物。其配乐很特殊,在说唱伴奏中,主奏乐器是大三弦,大三弦发音清脆嘹亮、淳朴。
到上世纪70年代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伴奏乐器。一桌一凳即可演出,多在庙会、堂会、集市等场所表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传统有《海公案》、《响马传》、《杨金花夺印》、《刘大哥劝老婆》、《丝绒记》,还有一些随着时代不同和听众的喜好而增加的新剧目,比如《林海雪原》。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