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花吹
来源:
唐山花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鼓吹乐正常吹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手中的乐器为载体,集演奏表演于一身,包括唢呐、鼓、钹三个部分,既好听又好看的一种鼓吹乐演出形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大约初始于在清代光绪年间。这种形式一出现,就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2006年5月,唐山花吹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评剧、皮影、乐亭大鼓、玉田泥塑、丰南篓子灯一起,成为首批唐山市获得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唐山地区的鼓吹乐,正常演奏的基本形式一般采用口吐鼻吸的循环换气法演奏。音量宏大,音色脆亮辉煌,穿透力强。特别适于户外演奏。演奏场合,有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闹秧歌等。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等。民国初年,又有迁安艺人金财、滦县艺人(现滦南)姚卓雨等开始用唢呐咔戏,并且发明了双咔、穿三件等。
花吹的出现,由于它演奏灵活,妙趣横生,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有时可以与秧歌争夺观众,让秧歌队冷场。花吹演奏的主要曲目有《满堂红》《大姑娘爱》《拉洋片》《绣得勒》等。在逢年过节、喜庆的时候,只要有花吹,就引起民众围观较好,演奏者也与观众欢乐互动,欢腾热烈之情溢于言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