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坪梆子戏
来源:邢台旅途
城市中,脑海里可曾回响起那悠扬婉转的戏曲?二胡、铜锣、边鼓之声,却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在邢台县桃树坪村,拥有百余年历史的桃树坪梆子腔,仍在村中唱响。这古老的腔调,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智慧结晶。然而,传承面临后继乏人,桃树坪梆子腔的未来发展充满严峻的挑战。
“梆子腔”在清朝末年传入桃树坪村,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源于从陕西流传而来的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秦腔流传至此,村民与当地老弦子腔相结合,再融入本地方言和腔调,成为独具特色的“桃树坪梆子腔”。它以硬木梆子击节,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调为上下句式,再以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多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采用跳进,闪板形式,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而粗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