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刘老人村
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阜城县刘老人村东临京杭大运河,立村于北宋年间,已绵延千年。该村不仅历史悠久,寿星众多,有两朝皇帝赐名,还以盛产鸭梨,以甜诱人,闻名遐迩。受运河文化的影响、运河水的滋润,刘老人村古风淳厚,梨韵悠长,是远近闻名的党建红旗村、全国文明村、生态旅游村。
北宋神宗年间的丞相刘挚的族人最先落籍码头镇刘庄村,建村肇始,初名“莘里”(刘挚字“莘老”,意为刘挚后人居住地之意)。到明朝建文年间,朱棣北京起兵南下,不料济南兵败,沿运河北退,路途饥渴难耐。幸而河边有“莘里”村母女,引其至梨园摘梨解渴,朱棣因见大脚梨树,回想起母亲大脚马皇后,曾嘱咐他“徐马留人,不得妄杀”。留,谐音为“刘”,意思为遇见姓徐、马、刘的人,不得随意杀戮。因此朱棣下令军马过村,不得杀人。为此改“莘里”为“刘人村”,含留仁之意。
清乾隆49年(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路过阜城一带,见风光秀美,物阜民乐,不由离舟登岸,到刘人村观赏梨园景致。兴致正浓之际,遇见了该村103岁的老人刘彰。刘彰为刘姓第27世孙,乾隆与他相谈甚欢,得知该村村凤重仁德,崇孝道,常年食梨,耕读不辍,耄耋之人甚多,期颐者亦有数人,龙心大悦,遂邀刘彰参加千叟宴会。次年刘彰奉诏进京赴千叟宴,被赏赐五品顶戴。席间乾隆爷亲陪刘彰,回想在该村经历之时,引用《论语》中“仁者寿”之意,诏赐该村改名为“刘老人村”,沿用至今。
刘老人村属黄河淤积平原,土地肥沃,地下水层浅,且水性甜,夏秋季节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甜梨的生长。加之地处运河岸边,水陆要冲,运输方便,该村种植梨树延续数千年之久,是天津鸭梨的主产区。在村子中部,曾历经康、雍、乾、嘉四朝,高寿116岁的刘彰老人故居旁,尚留有刘彰老人“手植老梨树”,虽已二百多年,仍虬枝横伸,挂满硕果,清香四溢,成为历史见证和旅游景观。在村子北部,运河岸边,生长着百年以上的老梨树10000余株,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株数最多、年龄最长的古梨园,有“中国第一梨园”“中国鸭梨博物馆”之美称。国内的古梨树瘦骨嶙峋,老枝横逸,列阵成排,一眼望不到边。游客穿梭其间,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