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领略过这里的旖旎风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进来了解下
来源:衡水文广旅游
民间传说中,衡水湖曾是袁绍、曹操的水军练兵场。这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都有当时的历史事实做背景。被称为“九州之首”的冀州,以其政治地位、历史渊源、经济基础,以及三面环水、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光武帝刘秀从冀州起家,自冀州开创“光武中兴”帝业。因此,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冀州自然而然就成为枭雄们争夺的焦点。
袁绍和曹操作为两任冀州牧,都把当时的衡水湖作为水军的操练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用计谋逼迫韩馥交出冀州牧的位子,兵不血刃地拿下冀州,这也成为他之后称霸北方的资本。袁绍父子经营冀州17年,留下许多古迹和传说。据史料记载,一到炎热的夏季,袁绍经常从邺城到冀州城西的“衡水湖西湖”一带避暑,僚属刘松那时在信都做官,为袁绍建造了“避暑堂”,两人曾在此对饮。他们喝的避暑饮料配方传到民间,叫做“避暑饮”。相传现在冀州名吃——冀州焖饼也与他有关。衡水湖西湖一带还有几个古迹和袁绍父子有关。城西孙郑李村有袁绍的“妻母坟”“四女坟”,城北有袁绍的“蓄粮冢”(虚粮冢)等古迹。民间传说,“蓄粮冢”(虚粮冢)是袁绍被曹操围困时,为了表明自己军中有粮,就在两个高大的土冢上撒了粮食,引得鸟雀飞来啄食,从而让曹操打消了长期围困的念头。
袁绍在冀州兵多地广,成为一方霸主,宽广的衡水湖是他训练水军的便利之地。此时,盘踞在河南、湖北一带的曹操,看中冀州这块风水宝地,他按许攸的计策攻打袁绍,逼得袁绍弃城而逃。后来在官渡一战,彻底将袁绍逼入绝境,郁郁而终。
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基本统一北方后,雄心勃勃地准备统一全国。而要和江南的孙权、刘备作战,就需要大批战船和水军。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在邺城(今临漳西南邺镇)开凿玄武池,训练水军。他还利用距邺城较近的自然湖泊造船练军。信都城外的东海子(衡水湖)是理想水域之一。
冀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曹操的传说。离衡水湖西湖不远的扶柳村,从战国到北齐的近千年间是扶柳县治所,因附近有一大泽,泽中多扶柳,史称“扶柳城”。三国时曹操曾在这里屯兵,如今流传在扶柳村一带的民谣说,“扶柳城,杨柳巷,曹操屯兵八百万。”曹操屯兵的地方还有军马场遗址,现在扶柳人都叫它“马场地”。扶柳村东边的宜津村离衡水湖西湖更近些,这个村子村西有一条古道遗址叫“马场道”,通往扶柳城的“曹操屯兵处”。而从“马场道”向东,就可直达衡水湖西湖边的武阳古城,这也是曹操屯兵处。如今古城东还有“狼烟墩”(烽火台)遗址。衡水民间还流传着曹操开挖运粮河的许多传说。衡水湖东边的老盐河是漳河故道,曹操北征乌桓时曾经把它开挖疏浚,以运输粮草。湖边的五开河村就是因曹操开挖河道而得名。
当年曹操在河北境内开挖的运粮河不止一条。仅从河北东部来说,为了沟通冀南和冀中的漳河、滹沱河、潴龙河等水系,他就命人开挖疏浚了多条河道,后世统称为平虏渠。在饶阳东南和武强之间,也有一条平虏渠遗址,叫作白马沟,是曹操为了沟通漳水和滹沱河而开挖。老盐河和鲁口城通过白马沟相连。也就是说这些四通八达的水系,都可以通过老盐河与冀州城外的衡水湖(东海子)相通。曹操和他的部将在广阔的湖面上集结运粮船只,调度兵马,为北征乌桓或平定江南做准备,民间据此把衡水湖演绎成了曹操的水军练兵场。(图文:衡水滨湖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