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位吹歌
来源:定州文化和旅游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笙管乐的典型代表,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1996年子位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2008年子位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年,子位吹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保护名录。
子位吹歌的演奏曲目十分广泛,既有传统民歌、曲牌,又有地方戏曲和民间器乐曲牌等,演奏风格风趣而热烈,声音高亢宏亮,旋律多变化。其音乐风格独特,生活气息浓郁,是由古代鼓吹乐和清代铙歌乐发展而来,是打和吹的结合。主奏乐器以管子为主,配以唢呐、笙、笛以及锣、鼓、钗等打击乐器,旋律多表现为冀中平原的风土人情。吹歌乐手善于用乐器吹奏河北梆子、评剧、京剧等戏曲名段,把打击乐和人声模仿的惟妙惟肖,形成“咔戏”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奏方式。子位吹歌乐曲非常丰富,代表作有《放驴》《打枣》《小二番》《脱布衫》《五圣佛》《大绣鞋》《八仙庆寿》等。
子位吹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群众基础坚实,社会影响深远,它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演奏的乐曲,更在于传统音乐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千百年来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社会氛围,维系社会关系的“乡俗礼乐”,为广大农村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