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岭口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界岭口,位于秦皇岛市抚宁区,历史上曾是和山海关名气相当的长城雄关,单一个村名便显示着不凡:这里曾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活动分界线,又因坐守长城重要关口(村子前身为界岭口关城),故称“界岭口”。它与长城融而为一,见证了汉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战争与交流,又随着长城原有功能的丧失而消沉。好在遗迹尚存,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雄关风姿。
古村坐落在洋河东岸、燕山南麓,山清水秀之外,更有长城环绕周边。自然与历史的水乳交融,让这里不仅山水空灵,更有古意深深。
界岭口村,因扼守“抚宁北大门”的独特位置而成为长城重要关口之一,进而聚人、建村、修路,战时为要塞,平时为口岸,经济、文化由此繁荣。
长城是这里的“幕布”
燕山群岭之上,1000多米的长城巍然耸立,如一道幕布,将界岭口村环抱其中。站在村里仰望,长城自东面山峰蜿蜒而下,与村庄汇合,又向西侧山峰扶摇而上。东西两座月城依山而建、隔河而望,并设有水关,是长城沿线罕见的关城结构。
“界岭口,在历史上的名气可以和山海关媲美。”秦皇岛市抚宁区文管所所长杨大海说。古代,地处边境的界岭口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侵袭。明代,朱元璋的“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主持修建界岭口关,成为“外控辽左、内护京陵”的战略要地。地方志记载,蓟州镇长城“三十三关,此为最要”。
以“关城”为前身的界岭口村,原本就是与长城融为一体的。作为明代长城守军的后代,界岭口人对长城有着天然了解和独特情结。他们告诉我,与别处的关口不同,界岭口的“口”更加宽阔,可以容纳重骑兵快速通行,“其它关口大多只能单马通过。”
戚继光界岭战长秃、双楼联咽、长城兵站、仙女楼……一个个与长城有关的美丽传说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
如今,界岭口村民们主要生活在当年的“主关城”——东月城里。建筑、生活、传说、人……村子里的一切都因长城而展开、沉淀。
古村里的历史余味
界岭口村的布局遵照传统“九宫格”,三横三纵的路网垂直交叉,道路由“五花石”铺砌,“旱不飞灰,雨不泥泞”。
有趣的是,界岭口村规模不大,但路却比一般村庄更宽。原来,扼守边关的界岭口,在战争时期是军事要塞,和平时期又是边境贸易口岸。拓宽村路,有利于提升往来军民商客的通行效率。
北街上,几座青砖灰瓦的明清民居风采依旧,形制上讲究“前朝后寝、中轴对称”,类似北京四合院;廊柱窗檐上装饰有雕花、彩绘,颇有豪门气质。
一些祖先留下的设施,至今被村民奉为“神物”。最传奇的,是一眼名为“琼浆”的明代古井,井水甘甜可口,从不干涸。村里人说,常年饮用“琼浆”井水的人,每一代都有百岁“寿星”,也因此被称作“圣水井”。
留存至今的几通古碑,刻写着界岭口的光辉岁月。其中的“长城记事碑”,记载了戚继光在界岭口督建长城巡查防务的事迹,是村中的一大宝贝。
昔日用兵地,今朝观景台
海拔近445米的东山,是界岭口村的制高点。若想到这里一探究竟,就必须沿着60度的陡坡攀爬20分钟——这个过程要手脚并用才能完成。
登上山顶俯瞰,古村全貌尽收眼底,陡峭的山坡让人对刚才的攀爬过程感到后怕,方才领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含义。
这一带的长城,门柱上常常装饰有“双狮绣球花”“犀牛满月”等纹饰,颇具江南特色,据说源自北上的“义乌兵”。有的墙砖上刻有“忠于国家”“天下和平”字样——这与界岭口扮演的历史角色有关。
自明清到民国,界岭口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民族精神精华的荟萃之地。明代,戚继光率领北上的“义乌兵”从此挥师而出,抗击进犯的蒙古骑兵。抗日战争时期,冀东八路军在这里与日军血战,留下长城抗战的英雄印记。
刀光剑影早已远去,原本用作瞭望敌情的碉楼,现如今成为游人最好的观景台。站在碉楼俯瞰,山风清冽自然,近处古堡沧桑、历史的苔痕,远处苍松满山、烽燧连绵,所谓的“登临怀古”的之感,应该不过如此。
责编/张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