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村
来源:河北旅游杂志
百年石寨 触摸百年生活
远望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犹如山中一座精巧紧凑的红色城堡。这里的景致不被季节束缚,掩在寨墙中的古老生活是最值得一品的体验。
英谈村的民居多建于明清两朝。“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是村中房屋建筑的真实写照。因为山谷空间狭小,房屋多拔高地基、盘山而建,随坡就势,高低错落,以增大建筑面积和居住空间。从远处看房屋高耸,威严庄重,脚下是陡峭的十八盘,头上是狭窄的一线天,令人生畏。
进入英谈的主要通道是四个寨门中的东门,保存最完好。厚厚的两扇寨门各有五块门板拼接而成。城门大开寓意“五福临门”,城门闭合则为“十全十美”,开合之间都是美好的祝福。
村口的古橡树下,时常会有祖孙俩晒太阳,画面安详且温暖。
走在英谈村,从街道到宅院,从墙壁到房顶,都是用当地特有的红色石头垒砌,虽是自然取材,但石块之间凹凸咬合,严丝合缝,足以看出英谈先人的智慧和匠心。
远离闹市的喧嚣,时光给了英谈特别的偏爱。村中有大小石孔桥36座,小桥下婆婆们在河边石板搓衣。女人们坐在自家门口手拿鞋垫飞针走线,纳好的鞋垫作为信物赠与亲人,来表达祝福和惦念……古老而传统的生活在这里代代传承。
传承的还有英谈村的饮食习惯。几乎每家都能看到土石垒起的灶台,灶旁堆砌整齐的木柴,以及处处可见的石磨、石碾、石臼。英谈人会告诉你,用这些老物件做出来的饭菜特别香。
一个村子,数百年,按照一个模式,保持了一种共同的风格,不得不说算是一个奇迹。
餐毕饭饱,穿行于英谈村窄窄的小巷,沿着石阶步步登高,不用楼梯就可以逐层进入各家宅院。英谈村几乎家家都有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并且只要家中有人就前门大敞,客人可以畅通无阻,当地人笑谈端着碗吃饭,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户。
英谈的建筑有军寨特色,院落彼此连通,并且留有隐秘的暗道通往外部,在战乱动荡的年代,这些密道发挥了重要的军事意义。民居无论前门或后门,每个门后都有一个直角型的墙垛。在冷兵器时代,有攻防掩体的特殊效能。
事实上,英谈村的确见证了太多的战争。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相传黄巢的起义军曾在此扎过营地,留下的营盘和起义的将台就在英谈村口河边。抗战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和冀南银行总部的驻地,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和国际友人白求恩都曾在此居住。
巷子里红褐色的石头墙上,依稀能看到枪眼及弹痕,战火硝烟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